微软公司(Microsoft)确实不希望全世界只把必应(Bing)看成是搜索引擎而已,而是更希望它被看成是“智能引擎”。
“必应当然已经远不止是一种搜索引擎,”微软主管应用程序和服务的总经理莱恩·加文(Ryan Gavin)表示,“它正日益成为微软的应用服务层或者智能平台。”
哪怕必应已经在搜索引擎市场成功获得19.5%的市场份额,微软仍然不断在必应的名义下不断推出新服务。而作为该举措的一部分,它将向所有人开放其在线投票工具Bing Pulse。
作为了解他人想法的一种工具,Bing Pulse于2013年2月启动,并与多家规模较大的电视网达成合作关系。电视观众可以通过其移动设备或者PC进入必应主页,就总统选举辩论或者比赛时的裁判判罚等点击“赞成”或者“反对”以表达他们在那一刻的想法。你还可以在直播节目中发送调查问题。
在Pulse2.0推出之前,微软公司要为每场活动专门发起投票贴。电视网或者项目策划人必须联络负责Pulse产品的5人小团队,帮助他们组织活动。福克斯新闻(Fox News)率先在奥巴马总统的国情咨文中尝试采用Pulse,并最终获得了1290万张电视观众投票。
随着当前Pulse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,任何人可以开立一个账户,并就某一事件用Pulse组织投票。2015年1月之前,Pulse 2.0提供的服务全部免费,之后,微软将开始收取费用。Pulse团队虽然还没有拟订出确切的定价方案,不过它将可能制定一项基于每项事件或者向用户收取月费/年费的定价计划。
从Pulse上线至今的使用情况看,当观众的反馈与某个播出节目或者某项事件紧密相关时,它才会起到最佳效果,微软高级主管格雷格·肖(Greg Shaw)如是说。例如,在前美国国家安全局(NSA)局长基斯·亚历山大(Keith Alexander)和美国公民自由联盟(ACLU)执行理事安东尼·罗梅罗(Anthony Romero)在阿斯彭创意节(Aspen Ideas Festival)期间围绕着NSA是否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安全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时,Pulse曾被用来判断观众对该场辩论的情绪。这期间,Pulse推送的调查问题会和观众投票率一同被投射在现场的公告板上,当亚历山大发现自己的支持率越来越低的时候,便开始摆出新的事实来强化自己的观点。“事实上,投票正在产生影响,而且变成了对话的一部分,这一切都有助于提高观众参与度,”肖说。
眼下,微软看中的,是那些可能因为观众参与度提高而受益的无数会议和大型活动——一年会举行180万场这样的活动,据微软研究显示。
在Pulse问世之前,获得观众投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观众回馈系统,项目策划人会向每个人分发一个成本价在49美元和59美元之间的表决器,或者开发一些定制应用程序。
Twitter也开发了自己的投票系统,但是Twitter的主要阻碍在于,你必须有Twitter账户。而必应Pulse则无需创建任何账户;用户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填写自己的年龄和性别,以便汇总观众的人口统计数据。来自Twitter的评论也会被整合到Pulse页面上,所以Twitter和微软可能会在这一领域达成合作。
除了通过向电视网络和项目策划人提供服务赚些钱,Pulse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用户拥有所谓的“第二块屏幕”制造出动机。很多人通过其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一边观看电视,一边参与活动。微软希望成为那项行动的一分子。
“在直播节目中把第二块屏幕利用起来的呼声开始高涨,”肖说,“虽然很多政府、学校、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会议从来没有在受众反馈上下过功夫,不过现在它们很迫切地想要这么做,而且呼声越来越高。我们并不是说,它将成为微软的下一个重磅产品,但是它会变成一个重要领域,而我们认为,Pulse的出现会为微软的其他产品和服务提供有益的补充和协助。”
关键词:微软向公众开放在线投票工具Bing Pulse,跨境电商海外推广,微软Bing搜索,Bing Pul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