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访微软亚洲搜索技术中心软件开发主管周全
搜索引擎,为什么要选择必应?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(ARD)的亚洲搜索技术中心(STCA),有一个年轻的团队上足发条,抱着一颗大野心:要给中国用户提供特别的搜索体验,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,甚至超越他们的期望。
周全(Albert Zhou)是这个年轻团队的主管:“我们的工作重点是结合中国用户的需求,改进必应搜索的质量,思路方向是结合微软的国际品牌和全球大数据,给中国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,帮助他们拓宽国际化视野。”全球搜索,有问“必应”。周全和小组的这些努力,注定会给中国用户带来最新鲜的搜索结果。
学术搜索:查资料,写论文,有必应,无忧愁
2013年3月,必应学术搜索上线了,面临6月份毕业季的同学们再也不用为写论文而愁白少年头了。
如何使用必应学术搜索呢?周全向我们展示了一些页面:
假如你的论文写作主题是机器学习(machine learning),需要查找全球最新鲜的学术资讯,那么在搜索框里输入“machine learning ”,您将看到它的定义、重要文献、相关专家和相关学科等信息,在重要文献后面还有它们发表的时间和被引用数。点击“相关专家”列表中的机器学习大神“Michael I. Jordan”, 您可以看到他在“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”、发表文章“510篇”、被引用数“33229”次,并一一列出他的论文标题;点击其中一篇论文“On Spectral Clustering: Analysis and an algorithm”,您则会看到共同作者、发表年份、被引用数、学术会议和下载网址等信息。
简言之,层层点击,你会把所需要的资料一网打尽。必应是如何做到的呢?原来微软的研究员们做了大量幕后算法和数据挖掘工作,能提供比其他搜索体验更精准的运作,更好地展示相关学术领域的内容。
仅仅做到这一步,周全和小组并不满意。“传统搜索是给您一个结果,我们还想进一步帮助用户解决问题。试想,一位中国学生搜了几十篇论文后怎么组织和管理?怎么记笔记?定下研究方向后,又怎么进行持续跟进,最后把论文写出来?”国际期刊一般对论文格式有严格的要求。周全和小组正努力打造一项“个人图书馆”的小工具,帮助大家管理搜索的历史和内容,并努力整合OneNote、Word等功能,做出一个模板,方便大家撰写出漂亮的论文。
全球城市生活:海外旅行,有问“必应”
根据官方数据,2014年中国出境游突破1亿人次大关,达到1.09亿人次。“将近1/10的中国人都出过国,这个数字很惊人。”周全说,他打开必应页面:输入关键词“洛杉矶“,随之洛杉矶的城市介绍、景点、酒店、美食、购物信息一一呈现,下面还提供了洛杉矶一日游、二日游、三日游的行程方案,接下来是洛杉矶热门游记、华人资讯网和旅游攻略,简言之,您所需要的资讯尽收眼底。
“我们会提供每一个热门城市的主要信息,组织起来呈现给中国用户。目前,许多中国人出境游英文已不是障碍,可您去了非英语国家呢?譬如去日本或泰国,看不懂,又没办法输入,怎么办?必应词典在业界口碑不错,我们就整合它的功能和图片识别功能,方便用户在PC或平板上快捷地检索到能读懂的信息,跨越语言障碍。“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,这是周全和小组的一项努力重点。如今,中国用户已经可以轻松地享受他们的工作成果了。
全球品牌:扫货全世界,信息更对称
中国人买遍全世界,可再有钱也不能任性。如何获得全面的海外商品资讯呢?靠朋友口碑相传?专卖店推荐?海外购物网站广告?在购物时,如果有一份可资参考的权威信息该多好。
童车榜单?
巧克力榜单?
营养品榜单?
这些看起来新鲜又好玩的榜单就是周全和小组努力的成果。2015年1月初,他们发布了一份全球童车排行榜单。1月下旬他们又发布了全球营养品排行榜单。2月初在情人节到来之前发布了一份全球巧克力排行榜单。嗯,真是理性购物的良好参考。
这些榜单是如何诞生的?是否哪个厂商给了钱就把其品牌排到前面?非也。这是周全和团队基于必应全球搜索数据整理出来的。以全球童车排行榜单为例,排名第一的是“格莱“品牌,中国用户对它可能很陌生,访谈美国用户,大家觉得该品牌是一个大众品牌,不那么高端,但确实是搜索量最大、议论最多的,非常符合大家的使用体验,也契合美国的市场情形。在未来,周全的团队还会经常发布基于必应大数据的全球品牌榜单。
就提供某一个品牌的信息而言,必应又会表现得如何呢?比如说奔驰车最新的型号是什么,大家若想了解,上网去查或去论坛翻找都很耗时和麻烦。登陆必应,只要在搜索框里输入“奔驰“,就会展示出最新的车型。
“必应是一个全球搜索,我们的海外信息非常充分。”周全自信地说,“我们是站在美国必应基础平台和微软研究院这两个巨人的肩膀上,再加上总部的充分授权,只要坚持不懈地服务于中国用户的需求,就能做出最棒的产品。”对于周全和团队来说,把必应的海量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、提供出来,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,是一项大挑战。下一步,他们将探索在手机平台上,基于必应搜索还能够向用户提供哪些美妙的应用。
看中国用户的“眼色”
一切为用户服务!
用户在哪里?远在天涯或近在咫尺,完全取决于你对他们的态度。
“在2012年之前,我们小组做产品基本上不跟用户打交道。我们做自己的,产品发布出去以后用户用他们的。我们不知道他们用得高不高兴,有没有意见,双方之间几乎是脱节的。”
从2013年起,周全感受到明显的变化,尤其是2014年萨提亚·纳德拉接任CEO之后,用户突然成为工作的核心。
“现在,我们建产品时,都会建VIP组,组里的人都是真实的用户。我们会跟他们沟通,希望他们能够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帮助我们。“用户是无偿帮忙的,但周全发现他们中很多人真得特别热情,愿意花业余时间帮助必应团队一起来做好某件事情。
“我们还成立了微软粉丝俱乐部,成员全是微软产品的热心真实用户。我把很多东西做好后,会先在俱乐部内试用,第一时间听取反馈。”有一次,周全小组做出了一个阅读产品,拿出分享后有的用户洋洋洒洒地写出了好几屏的反馈意见,把细节一点点地剖析,说自己为什么觉得这个东西不妥,让周全小组的成员都看傻眼了。
投以桃李,报以琼瑶,敬用户一尺,用户会还你一丈。
中国用户喜欢的,下大力气做
点击必应中国首页右上角“Bing.com in English”,用户会进入必应全球页面,输入关键词检索,结果列表看起来很单调,页面上有很多空白。相形之下,必应中国版本就漂亮许多,每天的主页和全球版本都不一样,还根据中国习俗等有不一样的变化,图片也更加美丽丰富。
“用户调研显示,中国用户喜欢更丰富的内容,对比强烈的颜色和较多的图片。这跟美国用户不一样,美国的网页大部分都很平白,那是美国人喜欢的界面风格。” 周全说。
对比必应中国版本和必应全球版本,您会发现字体、颜色均不同。事实上,中国工程师的努力可不是仅仅在必应全球版本基础上修改字体、界面这般简单。“我们花了很大力气,花了半年时间才改完。中间也遇到一些阻力,美国团队不理解为什么还要做出一个中国版本,花掉那么长时间,而且只有中国人在使用。”周全和队友们明白,这是为了让中国用户更喜欢必应。当克服重重困难改造完毕后,再做后续的修改时美国团队就不干涉了,中国团队的自主权大幅提升。
“其实,也不是我们想怎么改就怎么改。改动后要做线上测试,看看用户的反应或评价,用户喜欢就保留,用户不喜欢就要撤下。”看中国用户的“眼色”行事,是周全和队友们工作的一项重要准则。
用户说我们错了,马上改
2014年9月,周全和团队搜集出美国妈妈们喜欢的母婴用品,模仿淘宝界面将每个商品放入一个小框中,忙活了一个多月。当进行小范围的用户调研时,发现受调者疑问重重,他们看到界面像淘宝,下意识地想购买,可又得不到价格、打折等信息,很迷惑必应到底在提供什么。10月初,周全和小组进行了自我批评和自我否定,上级们也很支持:“不怕你们做这个东西失败了,主要看从中学到了什么。”3个月后,用户看到的是全球童车排行榜。
“现在,我们允许团队做项目失败,只要能从中学到东西。”毫不夸张地说,无时不刻地学习已经融入到周全和队友们的血液中。他们更善于利用必应的后台大数据摸索前行,”第一期做下来效果不错,我们就会准备再试两期,看看效果是不是会继续好。”
现在,周全小组做的产品都有反馈接口,此外还安排专人监控用户在社交媒体、微博和人人网等上面的反馈。当意见涉及必应产品时,小组成员会第一时间把它修改掉。
在2012年之前,产品往往计划好一个月、三个月后发布,中间哪怕收到用户的反馈,改起来也很困难。“现在,内部已打通绿色通道,用户反馈仿若圣旨,要千方百计第一时间去解决。”不过,有些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很小,涉及的底层改动却很多;也有一些是小组短期内改动不了的,譬如Facebook整合必应翻译后用户反馈说日语翻译成中文不对,韩语翻译成中文不对等,这种翻译的改变需要数据模型支撑,改起来需要相对长的时间,这时就跟用户实话实说。当然,90%的问题反馈都会在一天之内解决。
我们一直在努力:转型,加速,超越
中国必应:呱呱坠地,快快成长
从前,全球只有一个必应版本。现在,全球有三个:一是美国必应,二是中国必应,三是美国和中国以外其他市场的必应,后台大量平台性的东西大家则共享。
周全是中国必应变得越来越重要的见证者。他曾经的大老板兼偶像杨晓松(Sean Yang)利用个人影响力和美国团队的关系,孜孜不倦地推动必应中国版本的诞生。Sean接手必应中国版的开发之后,必应搜索质量得到质的飞跃。他不仅带领大家大幅改进了索引、相关性、用户体验等核心功能,还开创了很多新的玩法。
从那时起,周全感觉中国团队有了一定自主权,也做出一些特殊的东西,如必应词典、必应网典等。至于2014年你邂逅的奇女子微软小冰,也是从这里诞生的。
老纳卷来了一股新风
2014年上半年,周全感受到更强烈的变化。萨提亚·纳德拉接棒CEO,卷来一股新风,渗透进大家的工作中。老纳,是大家对纳德拉的昵称,亲切中不失尊敬。
“6年前,我加盟微软,至少头三年做什么事情都要跟美国团队商量能否做,做起来也特别麻烦,改一点小东西周期都特别长。”后来,他经历了两个重大转折点。一是杨晓松推动了必应中国版“熊孩子“的诞生,二是老纳推动的微软转型。
现在,中国团队到美国开会、做交流、寻求帮助时,微软美国团队会非常配合。为什么呢?因为转型不仅停留在纸面上或理念上,已经落实到制度中。以前,内部业绩考评是看你的成果,现在则推动你尽量地支持伙伴们,看合作伙伴用了你的什么东西,他们用你的东西越多,你的考评就会越好;另外,你的需求从合作伙伴那里得到了多少反馈和满足,也是一项考核点;最后才考评你输出了多少东西。
现在,团队调配也变得很灵活。在ARD,开发团队主管头衔为“Lead“,下属不少于10个人,但这并不意味着10名精兵都扑在同一件事情上。在一段时间内,大家根据项目需求,灵活搭配以推进项目进展。有时候,项目也会跨团队展开,“一个项目建立起来,如果我这边需要两个团队的开发人员,会获得其他团队的支持。如果别的团队需要我这边的工作人员,如做本地搜索和地图搜索等,我这边也会协调人去支持他们。“
现在,团队成员更认同结果驱动。用户使用必应,输入关键词检索出来的结果在后台有个相当复杂的过程,核心业务模块是相关性算法。以前,每改变一次排序算法,要花三个月时间。后来发现6个月才能改两次,太慢了,太慢了。研究发现中间有几个瓶颈,譬如做实验的周期很长,一个星期才能做一个实验;测试周期也很长,光排队等候测试环境就要两个星期以上。在转型的新氛围下,大家都愿意改进,整个周期从三个月缩短到三个星期,最后变为两个星期。此时也不需要固定在几月几号发布新应用了,大家靠结果驱动,只要改进能够在度量上有较好的效果就可以面世。
现在,“奇思怪想、快速迭代、快速试错在我们这儿像吃饭呼吸一样自然。”2014年下半年,周全的团队在做一个“必应阅读”小工具,利用后台数据,挖掘用户想要的东西推送过去。当时,他调配了三位工程师花了三个月时间做出一个版本,上线后有几万的下载量,日活跃量约上千,评估后觉得并未达到理想效果,便把那个项目撤掉,马上安排工程师投入其他项目中。
现在,“抓紧”、“赶快”这些词儿经常被大家挂在嘴边。周全认为这并不会给大家造成巨大的压力。试想,以前等待很长时间,好不容易才轮到自己,半年仅有两次机会展示研究结果,发布出去效果可能还不大好,是令人很沮丧和低落的。绝大多数微软人都非常积极,有想法,很热爱自己的工作,当有了新的改进,让大家很快地看到努力的结果,对士气和效率无异于一针振奋剂。
“微软转型,确实是落到了实处。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转型,可以说是深得人心,大家对这个事情非常支持。我认为在任何时候,人都是科技企业最重要的资产。留住人才不仅仅是涨工资这么简单。在一个有希望的环境下,让团队成员在完成一个个成就的同时得到自身的提高,会使团队更具有吸引力。公司的战略也非常重要,新上任的老纳给整个微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,我们都非常认可公司‘mobile first, cloud first’的新战略方向。大家的激情又重新燃烧起来。”
中国的互联网环境竞争十分激烈,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非常快速,为了跟同业进行竞争,也必须要求自己提速。转型,加速,是内外环境的共同要求,必然刷新微软人的精神风貌和研发模式,必然推动必应搜索实现终极超越。(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任月园)
关键词:必应搜索专访:更新鲜的Bing,更努力的我们,跨境电商网站推广,微软Bing搜索,必应出口通